2023年,距离1993年轰动一时的文学活动“陕军东征”过去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间,“文学陕军”一直是文坛的重要组成力量。如今,很多作家的创作虽然在悄然“转型”,但陕西文学关注现实主义的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始终没有丢弃。
不再写戏剧舞台,陈彦依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从被改编为电视剧的《装台》到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主角》,还有两年前推出的《喜剧》,陕籍著名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写的都是他熟悉的戏剧舞台以及舞台下的人们的生活,因为作家本人也长期从事编剧工作,并供职于戏曲研究院。
近日,陈彦的新作《星空与半棵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历时八年、九易其稿后完成的作品,凝聚着作家经年累月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哲学,更凝聚着他对文学的坚守和信仰。小说重点观照小镇公务员群体,通过讲述他们对星辰大海的追寻,全景式呈现中国基层社会生态。陈彦写作视角独特,书中围绕星空与半棵树两条脉络,对村镇生活的细水微澜进行了观照。用猫头鹰视角开启全篇,这是陈彦写作的探索。猫头鹰有着几乎360度的全景视角,以猫头鹰来讲述,带着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的眼光,又能进行全景观察,这让陈彦的语言呈现获得了更多自由。陈彦说:“这是我刻意为之的,我总是主张戏剧要向小说学习,小说也要向戏剧学习的,这是从戏剧中学习的经验。”
这次没有写作家本人熟悉的舞台戏剧生活,作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也称得上是“转型之作”:“这里拉开的是一个从乡村到小镇,再到县城、省城、京城的宽阔舞台,人物也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高高低低、阶位错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舞台三部曲’本质还是书写人间故事,众生悲欢离合的。一千个小说家有一千种做法,生动有趣地讲好故事,努力塑造更多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始终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挑战。”尽管写的不是舞台生活,但他说自己依然是在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今年是从西安调到北京已是第5个年头,但他说,自己从未与故土割断过联系。“我能书写这么一部书,就与我对儿时的乡间星空,以及成人后的都市星空;还有乡村的微观世界,以及由县城到省城、再到京城,越来越宽阔的地域转换有关系。动念写作这部作品,则与从西安到北京个人生活的变化密不可分。有了这个空间的转换,能够更好地和这一段生活拉开距离,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里理解和处理这些素材,这对这部作品的写作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冯积岐不写小说,但他讲起了《小说艺术课》
作家可不可以培养出来?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小说总有创作的基本规律,于是很多文学理论家都推出过类似“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但作家推出此类书籍却不多。近日,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我省著名作家冯积岐推出了一本《小说艺术课》,立刻在文坛引发了广泛关注。陕西青年作家认为,“四十年的写作实践和对世界经典的广泛阅读及思考感悟,冯积岐老师满腹的‘心得体会’,这些有关写作的‘干货’他在书中和盘托出。对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对有一定小说写作实践的朋友,它无疑是‘宝典’,是‘良师益友’。”“小说之门上有一把锁,《小说艺术课》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一位著作等身的小说家,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起《小说艺术课》呢?冯积岐告诉记者:“只是我个人对小说艺术的探求和理解,属于个体的经验。它不是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我只是站在作家的角度来演说小说艺术。好的作家,都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美学观,我是以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说。我是以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来分析我阅读过和创作过的小说。”冯积岐表示,如果有小说爱好者和创作者能从中吸取点营养,也是他乐意做的事情。
吴克敬关注生态环境,他希望能回归文学本身
从初入文坛的《渭河五女》到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手铐上的兰花花》再到长篇小说《初婚》,吴克敬的作品中写了各色女性形象,她们柔美也坚韧,是最靓丽的风景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克敬的新作《源头》依然是一部女性小说,“我擅长写女性题材,因为在我心中,女性融合了世间的美好,值得大书特书。”然而和之前作品不同的是,《源头》又用极大的篇幅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吴克敬说:“因此我认为这部小说也是我的‘转型’之作,从这部小说开始,我更多地回归了文学本身。”
《源头》讲述了新时代古城西安年轻知识女性云朵志愿扎根三江源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云朵从西安来到三江源玉树,在象征着无私博大的母爱的源头,以坚韧的意志、温柔的心灵,竭尽全力做着奉献:筹建弃婴救助福利基金会,与善良的藏族老奶奶多桑一起,收养失亲孩子;自购树苗植树造林,美化生态环境;援助遭受雪灾的藏族同胞,不幸牺牲在她热爱的玉树。云朵与三江源头血肉相连在了一起,将短暂的一生全部的爱给予了汉藏同胞。
吴克敬告诉记者:“之前的作品中,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过涉猎,但从没有这样大篇幅地关注这个问题。小说要回归小说本身,文稿通篇用花儿作引,待读者一打开书页,一首首花儿质朴地飞奔而来,如果能感受到沧桑的气息,我想这就是回归文学的本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