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自身是从华语乐坛从“邓丽君、李谷一”开创时期到港台时期、周杰伦时期以及网络时期全部都以核心官方身份那核心的活历史,刘欢是全国所有歌手中官方第一选择,没有之一。包括官方引发大量百姓不满的下岗潮《从头再来》和奥运会《我和你》,以及最经典的《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等。
从作品的畅销度上,刘欢远远不如罗大佑、崔健等人,因为罗大佑、崔健等人的商业专辑数量特别多,而商业专辑的受众恰恰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友,如此网友会觉得罗大佑、崔健的信息更多。刘欢的商业专辑几乎没有,算得上商业专辑只有一张《六十年代生人》,这意味着网络话语权上刘欢是没有下沉市场的粉丝。
刘欢的身上,束缚着中国内地音乐的隐患和弊端,却依旧包含音乐的渴望;
刘欢的音乐,不同于商业歌手的商业属性,而是第一位基于官方给全国人民推广的普及性音乐创作者,具有政策、文化、安抚等目的性工作的音乐。刘欢这种歌手是连接官方和人民的桥梁,刘欢知晓官方的难处,也知晓官方的目的,更知晓老百姓的苦衷和老百姓的娱乐需求。刘欢并未一味的去讨好双方的某一方,而是身处在两头夹击之下,尽可能把歌唱好,把音乐的演绎做到最好。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刘欢有一万次机会从官方走入商业赚钱,赚大钱,成为富商,乃至于移民,离开这个贫瘠、破碎、制度不完善的华语音乐,而且是被台湾、HK吊打的内地音乐。但是刘欢并没有,他爱着这块贫瘠的音乐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而且并未摆烂,坚持为内地音乐做出一点成绩和特殊的作品出来,让华语内地音乐区别于港台音乐,区别于欧美、日本。没有人比刘欢更知晓内地音乐的局限性和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当下我们所说的周杰伦也好,五月天也罢,那都是年轻人的事情,和30岁以上、和50岁的老一辈毫无关系。但是50岁的长辈也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虽然再往前推20年,70岁的老一辈可能一生只会打开一次电视,但他们有可能看到刘欢的音乐,那是依旧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纯粹的美感,没有任何欣赏门槛的音乐。周杰伦的音乐对于老一辈而言依旧是无法欣赏的噪音。
我们国内音乐和歌手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我们的市场改革开放才不过40年而已,早期的歌手基本上都是被市场打压的一方,他们难以生存,难以拥有较好的就业环境,难以享受较好的音乐资源、声乐教育知识,只能依赖官方文工团、文化部门混口饭吃,基本上是苟延残喘。而人才培养机制又极为不完善。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欢是第一个靠着自身的声乐唱功对于音乐的文化感受,杀出重围的第一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好汉歌》事件,当时因为受到英国将文学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影响,国家对于《四大名著》的文化部门录制非常重视。
但是人才的选举还是原始且落后的介绍制度,《好汉歌》的录制选定的歌手无法达到满意,而刘欢在同期隔壁的录音棚得知此事后,主动请缨来演唱《好汉歌》增加了很多民族唱法和接地气山歌的吆喝声,完成了经典《好汉歌》的录制,一炮而红。而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998年,周杰伦还有三年崛起,台湾音乐都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而内地音乐预定歌手连完成录制都达不到。
之后的事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旧是因为市场混乱,大多数歌手必须依赖文工团,刘欢开始接受了大量的影视剧片头片尾曲的演唱。这种身份也抑制了刘欢走商业路线,因为官方的文化部门并不喜欢一个商业歌手,先天性对于商业歌手有较大的排斥。
而到了后期刘欢则成为了被官方认定的第一人,来自官方文化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偏离市场的方向,开始变得脱节。最核心的事件就是98年、99年东北下岗潮的《从头再来》这歌刘欢唱的很好,但是口碑炸裂。因为这是第一次官方文化部门,赤裸裸的将音乐艺术作为一种舆论武器的尝试,下岗潮本质就是一种对老百姓的无辜伤害,而《从头再来》成为了一种口号。
对于文化部门而言,音乐、歌曲更像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消遣武器,并不是一种艺术。这是早期内地发展最大的问题,在这个环境下的歌手非常难以生存。
但回到音乐本身上,刘欢对于《从头再来》的演绎,依旧称得上完美,在下岗潮之中刘欢依旧完美的完成了音乐目的性的工作要求,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命题作文的局限性发挥常常是送命题。后来的事情便是奥运会的《我和你》虽然这首歌非常简单,甚至口碑拉胯,但刘欢的演绎依旧无懈可击。
刘欢:内地歌坛有他才叫得上内地歌坛。
1986年,刘欢开始在一线教学《西方音乐史》。当1998年,刘欢完成《好汉歌》获得全国轰动后,官方对于音乐教育的投资和资金支持就猛然爆炸。当刘欢完成《从头再来》时,通俗唱法和流行唱法已经开始有了分道扬镳的势头,随后韦唯、孙楠、杨坤等人获得刘欢打下的利润。
而刘欢身上已经表现出流行音乐的不可抵挡的魅力。官方那些所谓的声乐定性的【通俗唱法】不具备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和市场活力。
刘欢身上的唱法逻辑,本质契合的是流行唱法的思维和个人辨识度的自然美感,在刘欢这里,官方文化部门的老人是愿意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推动和改进。换句话说,如果刘欢并未拥有能力完成《从头再来》对于我们中国内地的声乐改革、音乐改革很难推动下去,因为缺少一个媒介,让官方文化部门的老一辈低头,去进步、去学习。
后来的事情就非常清晰了,声乐唱法在2008年改革,通俗唱法正式消失,流行唱法登上舞台。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的流行唱法也成为了全校的核心热门。而刘欢自己并未去十一所音乐学院任教,他想去很容易,他在《国际关系学院》和《对外经贸大学》任教《西方音乐史》做的依旧是最基础的音乐史科普,学生都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孩子。
刘欢深知一件事:对于内地,无数的孩子无法获得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是民族性的音乐贫瘠。中国人五音不全的人数普遍远远高于欧美日韩,因为音乐过于昂贵。
只有改善土壤才有上层建筑的繁华,这就是刘欢。心系百姓,才是刘欢最强的地方,崔健也罢、罗大佑也罢,他们的魅力也在于心系百姓,而不是所谓的商业效果赚了多少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